网站首页 > 星座频道 > 姓名 >

施姓的来源

[摘要]施姓的来源 一、来源有四。 1、出自僖姓。 相传黄帝之子二十五人,得姓十二,其中一姓为僖姓。僖姓之后在夏朝时已建立了施国,称有施国。有施国故地在今安徽合肥的施水旁。有施国与夏有姻缘关系,其女妹喜为夏主桀之妃,成为夏的亲戚。因有施国助桀为恶,商...

施姓的来源

一、来源有四。

1、出自僖姓。

相传黄帝之子二十五人,得姓十二,其中一姓为僖姓。僖姓之后在夏朝时已建立了施国,称有施国。有施国故地在今安徽合肥的施水旁。有施国与夏有姻缘关系,其女妹喜为夏主桀之妃,成为夏的亲戚。因有施国助桀为恶,商汤灭夏桀同时,有施国也被灭。僖姓施氏的历史至少有3600年。

2、出自子姓。

僖姓有施国被灭后,商人封亲族子姓于古施国地,成为殷民七族之一。周武王灭商后,封其同母弟封于康,称康叔封。周成王转封康叔于卫,史称卫康叔,卫国先建于商朝国都朝歌城郊(今河南淇县东北)。同时已灭了的殷民七族陶氏、施氏、繁氏等也封于卫康叔。子姓施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。

3、源出姬姓。

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公子尾,字施父,施父之子施伯,伯生顷叔,生小孝叔,始以王父字为氏。姬姓施氏的历史至少有2700多年。这支姬姓施氏是组成当今施姓人群的主要成分。

4、出自外族的改姓。

我国的施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,从秦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流入,外族的施姓是组成我国施姓的重要成分,历史上发生的主要的事件有:两晋时期的山越族。明、清时云南土司中多施姓。清满洲人也有施姓。这些南北地区外族施姓人群与汉族混居,逐渐地融合同化成了汉族。

二、迁徙分布,聚集地

先秦时期,施姓开始活动在山东、安徽一带,随后被迫西迁河南北部,接着南下湖北施恩地区,又向南进入湖南、贵州,其中一支西迁四川泸州地区和云南洱源地区,形成了西南施姓主要生息地。由安徽古施国南下一支是移民中最重要的,唐朝时在浙江湖州吴兴郡已经形成了施姓望族。到唐、宋时期,施姓已经散播到江南各地。

宋朝时期,施姓大约近13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17%,排在第九十三位。浙江和四川为施姓大省,分别约占全国施姓总人口的17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、四川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北,这五省约占施姓总人口的70%,其次分布于山东、福建、河北三省。当时施姓分布形成了以西部川鄂、东方浙苏皖为中心的两大聚集区。

明朝时期,施姓大约近25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26%,排在第八十一位。浙江为施姓第一大省,约占总施姓人口的41%。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江苏,这四省大约占施姓总人口的81%。宋、元、明600余年间,施姓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,苏、浙、赣、闽为当时的施姓聚集中心。

三、郡望堂号

施姓郡望是吴兴。

施姓的堂号还有工易。“工易”堂号典出西汉施雠。施雠,沛人,字长卿,与孟喜、梁丘贺一起拜田王孙为师学《易》,成为《易》学大家,宣帝时为博士。又与社会名流在石渠讲解易学、研讨五经,声望极高,自成一派,为今文易学《施氏学》之鼻祖。

四、施姓血型

施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:O型占35.2%,A型占29.3%,B型占27.2%,AB型占8.3%。

五、当代施姓的分布

当代施姓的人口已达210多万,为全国第九十七位姓氏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17%。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施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。目前施姓主要集中于江苏、福建、浙江三省,大约占施姓总入口的51%。其次分布于上海、湖北、安徽、台湾、云南、广西,这六省区又集中了28%。全国仍以苏、浙、闽为施姓聚集中心。

在浙沪台、江苏大部、安徽东南、江西东部、福建大部、云南、四川南部、贵州西南、广西西端和南部、内蒙古东北、黑龙江西北,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.3%以上,中心地区可达到1%,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.3%,该地区居住了大约55%的施姓人群。在江苏北段、安徽西南、赣鄂大部、湖南北部、川黔大部、重庆南部、粤桂大部、海南、青海东部、甘肃中部、宁夏西北、山东东部、黑吉辽、内蒙古东部,施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.1%—0.3%之间,以上地区覆盖的国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9.8%,该地区居住了大约35%的施姓人群。


《施姓的来源》河南新闻-豫都网提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yuduxx.com/xingzuo/xingming/338704.html,谢谢合作!

[责任编辑:admin]
下一篇:没有了 上一篇:尤姓的来源
相关新闻

我要评论

评论列表(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)

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未经豫都网(以下简称本网)许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。

2、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3、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,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。

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>>

返回豫都网首页
版权所有: 豫都网 Copyright(c) 2010-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.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
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来信通知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,谢谢!邮箱:admin@yuduxx.com
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
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