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> 星座频道 > 姓名 >

文姓的来源

[摘要]文姓的来源 一、来源有六。 1、出自于姬姓,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。 据《风俗通义》等有关资料所载,商朝末年,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盛起来,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,就找借口杀了周人(姬姓)的领袖季历。季历之子姬昌即位后,励精图治,深得国人拥戴,...

文姓的来源

一、来源有六。

1、出自于姬姓,是以谥号命名的姓氏。

据《风俗通义》等有关资料所载,商朝末年,居住于渭河流域的周族逐渐强盛起来,商王文丁感到周的威胁,就找借口杀了周人(姬姓)的领袖季历。季历之子姬昌即位后,励精图治,深得国人拥戴,被商纣王封为西伯。因西伯声望太高,纣王又找借口将西伯囚禁,后释放。西伯归周后,以贤臣姜尚为辅佐,先后吞并了虞、芮、黎(今山西长治西南)、崇(今河南嵩县北)等国,并建丰邑(今陕西长安沣水以西)作为国都,形成了“三分天下”的局面,其实力超过商王朝。西伯在位50年,他死后,其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,完成了灭商大业,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周朝,建都于镐(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),追谥西伯为周文王。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,受封采邑雁门。祈改以祖(姬昌)谥(文)为姓,这便是文姓的得姓始祖。

2、出自周代卫国将军文子之后。

据《姓氏考略》等所载,西周初年建立的卫国(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,初建都于朝歌<今河南淇县>,又迁都于楚丘<今河南滑县>,后又迁都帝丘<今河南濮阳>,前209年,为秦所灭),至春秋时期的卫献公时,有个将军叫孙文子,是个很有声望的人物,孙文子的子孙有以祖字为氏,称文氏。

3、出自姜姓。

为炎帝后裔姜文叔之后,西周初,周武王封炎帝裔孙太岳之苗裔文叔于许(在今河南许昌市),建立许国,为姜姓诸侯国。春秋时,许国受郑楚所迫,经四次迁都,前576年迁叶(今河南叶县西南),前553年迁城父(今安徽亳州东南),前529年复迁叶,前524年迁白羽(今河南西峡),前506年迁至容城(今河南鲁山县东南),战国初年为楚所灭(一说灭于魏),子孙四散。除有以原国名“许”为氏外,还有以许国开国君主文叔之字为氏,就是文姓.

4、出自姓妫姓。

为妫满之裔孙。据《左传》记载,舜为庶人时,尧妻之二女,居于妫汭,其后因以为氏姓,姓妫氏。舜崩,传禹天下,舜子均商为封国。周武王克殷纣,乃复求舜后,得妫满,封之于陈国,以奉帝舜祀。春秋时期,陈国有一公子名妫完,乃妫满第十代孙,因宫廷之变后于周桓王二十年(公元前700年)逃到了齐国。公子完感谢齐桓公姜小白赐田地邑城之德,遂指田改姓为田氏。此后公子完第十代孙田和“田代齐姜”于周安王十六年(公元前386年),被周王室册命为齐侯。公子完逝世后,齐王曾赐其谥号为“敬”,史称田敬仲完。《通志?氏族略》:田氏既陈氏。陈厉公子完,字敬仲,陈宣公杀其太子寇,敬仲惧祸奔齐,遂匿其氏为田。陈田声近陈故也,又齐襄王之后,本田氏,后改法氏。法,姓也,齐襄王法章之后,本田姓,齐灭于秦,子孙不敢称田姓,故以法为氏。敬,姓也.公子完子孙有姓:陈﹑田﹑法﹑敬等四种。

5、改姓或小数民族文姓。

①满族喜塔喇氏、文扎氏,蒙古族鄂依罗特氏,锡伯族温都尔氏改姓文。

②土家、黎、壮、布依、回等民族均有文姓。

6、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之子范燮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

范燮,著名春秋时期晋国上卿范武子(士会)之子,又名士燮,字子文,史称其为“范文子”,简称“文子”、“范叔”,是晋国范氏家族首领的继承人。

这在史籍《晋语》中韦昭注:“文子,武子之子燮也。”

7、源于妫姓,出自战国时期齐威王田因齐之孙田文,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。

战国时期,田氏齐国有个贵族叫田文,就是那位“一鸣惊人”的齐威王田因齐的孙子,封号为孟尝君,食邑在薛(今山东滕州东南部)。

8、源于妫姓,出自春秋时期陈厉公妫佗之后裔,属于避讳改姓为氏。

据史籍《风俗通义》记载:“春秋时期齐国有敬君,原陈厉公之子仲,谥为敬,其支孙以谥号为氏。”

9、源于官位,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文学掾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
文学掾,亦称文学史,是汉高祖刘邦设置的一种官位。

10、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

今土家族、黎族、壮族、布依族、回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文氏族人分布,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文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二、迁徙分布,聚集地

春秋时,文姓主要活动于河南、山东、湖北一带,战国时,文姓已经播迁到江准地区。两汉时,文姓西进四川、北上山西、南下跨过长江。唐朝时文姓已经出现在两广地区,尤盛在江西和安徽。其后,文姓在各地都有了分支。

宋朝时,文姓大约有18万余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23%,为宋朝第七十九位姓氏。文姓第一大省是山西,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30%。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、四川、江西,这三省文姓大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76%,其次分布于河南、河北、广西。全国形成了北部晋豫冀、南部江西两块文姓聚集地。

明朝时,文姓大约有16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.17%,为明朝第一百位大姓。宋、元、明600年中,文姓人口增长为负值。面对战乱和屠杀,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文姓。文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、湖南、四川、江苏四省,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64%,其次分布于广东、山西、湖北、广西、陕西。江西为文姓第一大省,约占全国文姓总人口的23%。宋、元、明时期,文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,其人口主要向东南、南方、西部地区迁移。全国重新形成了以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的文姓聚集区。

三、郡望堂号

堂号

堂号源远流长,出之有典,代代相传,不可被擅改,是各个姓氏编纂家谱的主要依据。简言之,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、称号。堂号的命名大多都有自己的典故,它们或为了族人缅怀先祖,或是为激励斗志,它成为人们寻根问祖、缅怀先祖和激励后人的象征.文姓的堂号有许多如六义堂,雁门堂,信国堂、正气堂等,其中多与国信公文天祥公有关,实则因为后人崇敬和缅怀天祥公.

六义堂

六义堂,为今湖南衡山,江西部份地区等文氏堂号。

信国堂、正气堂

信国堂、正气堂:宋代文天祥为左丞相,封信国侯,进屯潮阳,元将张弘范掩至,文天祥被俘,拘燕三年不屈,作《正气歌就义》。此后文姓后人分别以信国堂、正气堂为各宗祠堂号.今浙江省温州江记岛有一"宋文信国公祠",两侧有对联:侧身天地成孤注,满目河山成一舟,中间门庭大书:天地正气.广东潮汕地区,广西部份地区文姓多以正气堂为堂号。

雁门堂

大约在距今三千年的西周时,在周文王姬昌八代孙中有名祈者,受封采邑雁门。祈改以祖(姬昌)谥(文)为姓。是为雁门文之发祥。其后人以其邑地名为堂号,今江西,湖南等部份地区文姓人以此为堂号,

化蜀堂

此堂号多为安徽省舒城以及四川省部份地区文氏所用,皆因文氏蜀地基祖文翁(前156~前101),名党,舒城县春秋乡枫香树村人,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,兴教育、兴贤能、修水利,政绩卓著。他成功地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学校“石室”,使蜀郡出现了“世平道治,民物阜康”的局面。班固在《汉书》中评论说:“至今巴蜀好文雅,文翁之化也”。所以,其后人取其义,谓文氏堂号化蜀堂。

郡望

燕门郡:战国赵武灵王置郡,秦、西汉治所在善无(今山西右玉南)。相当于今山西河曲、五寨、宁武等县以北、恒山以西、内蒙古黄旗海、岱海以南地区,东汉移治阴馆(今山西代县西北)。

四、当代文姓的分布

当代文姓的人口已达170万,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.14%,排在全国第一百零九位。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文姓人口由16万激增到170万,增长了10倍,文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。如今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广东四省区,大约占文姓总人口的51%,其次分布于湖北、江西、重庆、海南,四省市又占了25%。湖南为当代文姓第一文大省,居住了文姓总人口的14%。全国形成了湘桂粤、川鄂两块文姓聚集区。在600年间,文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、元、明期间有些区别,向南和向西是流动的主流。

文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:在粤桂琼、湘渝、贵州大部、福建西端,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.3%以上,有的达到2.4%以上,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4.6%,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9%的文姓人群。在福建中部、江西东部、湖北北段、安徽西南、河南南部、山西西南、陕宁大部、甘肃东南、云川大部、贵州西端、黑吉东部交界处、新疆西北,文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.15%--0.3%之间,以上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19.3%。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5%的文姓人群。

今日文氏族人以广东、江西、广西、湖南和四川为多,这五省文氏约占全国文氏人口的75%以上,其中湖南、广东两省就占全国文氏人口的38%左右。


《文姓的来源》河南新闻-豫都网提供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yuduxx.com/xingzuo/xingming/316935.html,谢谢合作!

[责任编辑:admin]
下一篇:没有了 上一篇:国姓的来源
相关新闻

我要评论

评论列表(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)

豫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未经豫都网(以下简称本网)许可,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本网自有版权作品。

2、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以及由用户发表上传的作品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3、如因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可联系本网,本网确认后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。

详细声明请点击进入>>

返回豫都网首页
版权所有: 豫都网 Copyright(c) 2010-2015 YuDuWang Network Center.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3014680号
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来信通知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,谢谢!邮箱:admin@yuduxx.com
未经豫都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
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 地图